嘉定工业区成“电商之城” 集聚250余家电商
| 招商动态 |2013-05-31
嘉定工业区,背靠林立厂房、面向富沃田野的一处空地上,最近几百名工人趴在巨大的建筑钢结构上,为京东商城的未来物流中心“亚洲一号”建设冲刺。
网购买家们或许不知,虚拟交易许多就发生在此;京东、新蛋、凡客、国美……电商大佬们的货品分分秒秒从此出发,送往千家万户。去年,嘉定工业区的200多家电商创造150亿元的销售;2013年一季度刚过,工业区电商数目就突破了250家。距上海市中心近40公里的北郊,何以成了新经济最活跃的地方?
在调查中发现,当地“电商之城”繁荣背后,并非像传统产业园一样,照着政府政策的“指挥棒”发展。“电商之城”里,没有过细规划,没有所谓的筑巢引凤。“我们从不对电商提要求,税收要有多少,做什么贡献,那些都不是引进新经济的初衷。”嘉定工业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郁建华说。
不画圈的土壤
2008年嘉定工业区引进电商时,行业正值第一波发展浪潮。此时“画圈”不难,靠扶持免税的办法招徕成熟的电商,“硬造”一个产业园区也不难。嘉定工业区却选择了一种新的方式:大门敞开,欢迎光临,有啥需求尽管说;至于怎么发展,完全放手,提供自由的土壤。
周昭武两年前从台湾来到上海,去年就任新蛋中国区总裁。坐在万航渡路的总部办公室里,他说,公司正准备把中国区总部搬迁到嘉定工业区,很快就要告别楼下的车水马龙了。“总部和仓库离得太远,沟通效率很低。”运营总部贴近物流中心,已是当前国内外电商行业流行的趋势,物流中心需要大量用地,只能在郊区,因此总部外迁顺理成章。
和成熟稳重的新蛋相比,疯狂成长的京东正面临“满世界找仓库”的困扰。2007年京东进入上海,从普陀区的写字楼辗转到虹口的创意园,“螺蛳壳”显然容不下“大象”。两年后,京东拿下嘉定工业区位置最好的一栋三层小楼,建起华东区总部。
京东华东区营销总监彭程讲述新的烦恼:运营总部虽然安定了,但爆发式的业务增长带来巨大的仓储需求,仓库一个个加建,如今已在上海建了8个分仓。“就像‘鸡窝’一样,东一个西一个,物流成本非常高。”
2011年,京东开始有了“化零为整”的想法,他们考察了世界各地的物流供应商,但供应商们惊叹于京东上百万种商品的仓储需求,没有一家敢接招。当京东老板刘强东下决心自己建“亚洲一号”时,嘉定区倾力相助。
“其实,电商从来没有集聚的习惯。”周昭武说,海外大电商往往彼此分隔,不集聚的道理很简单:行业发展速度远远快过政府的产业规划,不像其他产业,政府定好规划盖好楼,就能顺利地“合并同类项”。酒美网首席运营官肖乔也表示,北京、杭州等电商产业起步较早的城市也没有集聚现象,嘉定工业区的电商之城就像是“美好的意外”,没有规划图,恰恰成了“无心插柳”。
人的自由生长
每一家电商来到嘉定工业区,招商者从未问过“你能帮我解决多少就业”。但恰恰是电商在“自由土壤”上的生长,让本地居民、外来人口、大学毕业生等不同人群看到了机会。
去年底,沙先理在工业区内的新楼盘“玲珑湾”买下一套住宅。8年前,沙先理从安徽来上海打工,第一份工作是新蛋仓库的打包员。仓库里分拣货、收货、检验等岗位,打包员是最简单、最基础的一种。“打包的时候,看着别人收货也羡慕,就想做点‘高级’的事情。”在新蛋工作的前两年,沙先理根本不知道电商是干什么的;但经过8年的摸爬滚打,如今他已是新蛋物流中心的运营管理总监。
沙先理的故事,在“电商之城”并不罕见。按新蛋物流中心企划室主任李弘毅的说法,快递员对路线熟了,可以升任调度主管;仓库里从打包、拣货开始,可以做到小组长、主管、经理、总监……“很少有行业像我们电商一样,一线做苦差事的,几年变白领,再几年管大事。”
产业结构变化,其根本是人的转变,电商的成片到来,让“汗衫背心变成西装衬衫”的变化悄悄加速。
当前不管市郊市区,要进好企业,往往名校毕业是门槛,海归镀金则更好。但电商不同,很多企业需要的人才未必从象牙塔里来,他们更需要有想法、有拼劲、敢冒险的人才。懂计算机的可以做平台开发,擅长销售的能制定营销方案,哪怕学历不高的外来务工者,肯吃苦,求上进,眼前也充满改变命运的机会。
